奧運的新聞持續了一個月,
賽事的即時報導吸引大家的目光,
雜誌的專訪則讓我們看到整個團隊的努力。
能站上奧運的舞台,除了選手之外,還有教練、運動防護員、體能訓練師、運動心理諮商師、行政管理等一群人的同心協力,甚至還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動作、落點,做肌力訓練…,這已是一門專業的領域。商周連著兩期詳實的採訪,帶我們見識到幕後團隊和選手的磨合成功,才能讓選手更上一層樓。
商周1916期報導體操選手唐嘉鴻邁向奧運之路,他的教練翁士航博士說:「選手本來就應該充滿問題。而教練的存在,就是要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才有辦法創造出他未來的價值。釐清問題後,接下來就是要勇敢面對問題,勇敢蒐集失敗,朝目標邁進。」
他用儀器即時記錄與分析,介入訓練流程以減少受傷次數。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短片,當唐嘉鴻在訓練時,教練比他還忙,一直觀察他的動作挪動地上的護墊,讓選手沒有後顧之憂。
翁博士面對「問題」的態度就是去解決它,每個能進到奧運競技場的選手團隊都是如此,據報導麟洋配也一度面臨拆夥的危機,能拿到金牌也經過整合的歷程。
或許我們對「問題」常會帶著較負面的觀點:唉!為什麼問題又來了!如果視為一個「事件」,遇到新的情況就著手處理,生活就會像是打怪的過程,一步步往前推進。
麟洋配的教練陳宏麟說:「不要在乎剛才失誤的那顆球,每顆球都是單獨的一顆,你只要一顆一顆打好就可以了。」這段話也呼應了翁博士的想法,充滿問題不是問題,一個個解決就可以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