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孩子回家與我分享他參加某單位舉辦淨灘的活動,
他認為整場活動中,淨灘的規劃與執行沒有達到效果,
我嘗試與他做一番對談。(照片取自網路)
整個活動時間是一個下午,先到協會的辦公室做行前說明,再一起搭遊覽車到海邊,淨灘時間約一個多小時,隨即返回市區解散。
他觀察同行的年輕人,到了海邊之後三三兩兩的聚集閒談,撿拾的廢棄物有限,和我們在荒野親子團的認真程度差很多。
針對這個活動的分享,我有三點想法:
一、每年九月是荒野親子團的淨灘月,活動的設計圍繞著減塑,從觀看海洋廢棄物的相關影片,帶領孩子們思考如何從源頭減少廢棄物。淨灘時發下棉布手套和夾子,避免玻璃扎手或減少撿拾感染源廢棄物(針頭)的風險,經過幾小時後對廢棄物做分類並統計工作成果。
反觀協會的活動,真正淨灘的時間短,也沒有做安全防護,讓孩子覺得效益有限。我對孩子說,因為有那幾年在荒野親子團的經驗,才會知道怎麼做才是比較好的作法,增加我們對活動安排細節的理解,這是很寶貴的經驗。
二、協會的主辦人員,可能沒有參加過淨灘活動,對撿拾廢棄物的處理流程不清楚,例如使用一般的垃圾袋裝玻璃瓶,破裂的缺角很容易割破塑膠袋。我建議孩子可以適度向主辦方反應,提供可行的辦法,做為下一次活動的參考。
三、我很欣慰孩子與我分享他對活動的看法,哪一點做得好?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這是他對日常生活的思考,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從5W1H 開始思考是訓練思辨能力的好方法,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如何做?做什麼內容?什麼時間做?從孩子身邊發生的事開始提問,幫助他發現事情的另一面,有沒有其他的進行方式?一旦建立這樣的溝通模式,會促使孩子觀察周邊發生的事,賦予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個沒有想法的人。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對孩子提問?小學生就可以囉,越早啟動孩子的觀察力越好,建立和孩子的良好對話模式,讓我們能夠更了解彼此的生活。
註:5W1H 為何人(Who)、何時(When)、何事(What)、何地(Where)、為何(Why)及如何(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