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女兒實習的主管有一個孩子念〝科學班〞,
有一天和其他同事談起如何帶孩子讀書,
因為女兒高中時就讀這所有科學班的學校,
他回頭問女兒:「以前你們念書時,媽媽在做什麼?」
女兒想起從小一開始,我們三個人都在同一張大桌子做事,他們兩個寫作業和評量,我可能在閱讀或是寫部落格吧!主管的同事則說小孩在做功課時,他躲在房間用手機,女兒問我:你覺得小孩會不會知道大人在房間裡做什麼呢?
女兒實習的主管從小三就給孩子手機和 iPad,他教孩子如何查資料,善用網路的便利性。他說當時他的太太非常反對,覺得太早給孩子使用 3C 產品,但孩子至今並沒有打遊戲的習慣。科學班到清大先修,教授指定要看論文,主管的孩子嫻熟於找資料,五十篇論文已看過一遍,他的同班同學還沒有開始著手呢。
建立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剛上小學的時候。我當時和孩子共讀了兩三年,在同一個房間,共用一張大桌子,沒想到這成了女兒鮮明的記憶。
管中閔校長在《大學的脊梁》和學思歷程的演講中,都提到他抽中東引的「上上籤」,他在那裏認真反省過去、思考未來與努力改變自己的過往(管校長是建中畢業,考上文化大學,後至美國拿到博士學位)。
東引是一個偏遠而孤寂的小島,多風多雨,霧氣濕重,氣候不好的時候,連船都開不了。正是在這孤獨之島,開始了他生命的翻轉,改造自己的工程。
藉著改變寫字的方式、讀書的習慣,慢慢把自己逸失多年的心收回來。他認為如果不是到了東引,應該不可能在一年四個月中讓生命有徹底的變化,而且後來讀書、教學和工作的態度,其實全部奠基於那段時期。
知道這一段故事時,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原因讓一個人啟動生命的翻轉?直到最近我的學弟寫出他高中聯考前的經歷,因為受傷骨折,躺在病床上半年,不能逛夜市、去電玩店,連圖書館也去不了。斬斷出門的念想,只好在病床上認分的複習,後來考上當時的前三志願。
這兩位的經歷,其實有其共通性,在單一無干擾的環境中,更能讓人專心,建立好習慣之後,有益於未來的整個學習過程,共讀更是親子間永遠的記憶。
把這篇文章放在〝小一〞的分類匣中,希望過來人的經驗,可以帶給年輕的父母思考的方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