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共贏者」獲得最多好處。
具有「利他之心」的人,將釋放出一種獨具吸引力的訊號,
吸引較多的人願意接近、與其共事。~《內在原力》愛瑞克
作者愛瑞克所著《內在原力》中,提供九個設定,讓我們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其中第三個設定「利他共贏」是我從大學時代就開始做的事,但是當時只是從參與活動開始,並沒有太多高深的想法。
愛瑞克說:「事實上,不用刻意「利他」,而是從「利他又利己」出發。先嘗試做出可以一舉數得,或「雙贏」的選擇,從中獲得經驗及體悟,漸漸地從「利他一點點」開始,隨著年齡及經驗值的增加,再逐步提高「利他的比重」。這才是真正可行又高效益的方法。」
我從大一開始參加服務性的社團,平日成員分成幾組,德蘭中心做課輔、少年矯正學校陪伴收容的少年與周末為社區兒童說故事等,寒暑假則舉辦營隊活動,提供小學生活潑有趣的團體生活體驗,或是前往偏鄉從事社會服務,與當地居民密切的互動。
對大學生的我們來說,這些經歷都是愛瑞克所說的「無償的工作」,當時可能也沒有想到太多「自我實現」的議題。但是我們很開心的參與其中,絞盡腦汁想讓來參加的孩子學到一點東西,並且帶回滿滿的回憶。從場地安排、設備調度、餐飲到活動內容設計等,大家各司其職,接力完成一梯次又一梯次的活動。
愛瑞克所謂的「利他又利己」,應該是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活動磨合,和全校各系所不同年級來的同學,激盪出許多創意發想,在共同的服務理念下,發展出超乎同班同學的革命情感,這些夥伴成了我永遠的好朋友,如果要聚在一起話當年,可能會像有點年紀的歐里桑談起當兵往事般的親切。
服務的「種子」已經在我們的心中發了芽。與其說參加服務性社團是一種「設定」,我倒是認為把它視為「種子」更為恰當。後來社團中的學弟跟著李家同教授做博士論文時期,為創立清大盲友會盡了一份力,他也把我領進盲友會,成為錄音的志工。在我到工研院上班後,號召同事們為盲友會錄製有聲書,甚至成立社團,舉辦募款活動及志工訓練,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愛瑞克把 「利他共贏」 挑明了講,他還告訴我們「將答案抄在問題卷上丟給後面的好友」不算「利他共贏」(笑),希望藉由《內在原力》的熱賣,讓更多人走進「利他」的行列中。
後記 ~
商周 1760 《把後山囝仔變工業4.0戰將》報導中,永詮機器發起「後山計畫」,在花蓮高工成立專班,並保證讓學生畢業後進入中部機械聚落的企業上班,這真是「利他共贏」的最好實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