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保羅·卡拉尼提Paul Kalanithi
譯者:唐勤
出版單位:時報文化
簡介:
本書的作者保羅是一位印度裔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兼作家,先是在史丹佛大學攻讀自己熱愛的文學專業,爾後在學習過程領悟「唯有透過行醫方能追尋生命的意義」,所以於史丹佛畢業後即進入耶魯大學讀醫。一路上讀書、實習,磨練技術與增加自身經驗,也認識他後來的妻子。在他即將完成住院醫師訓練,職涯也將到達頂峰時,突然檢查出得到肺癌的噩耗,接下來的二十二個月,他在醫師與病人的身分間轉換――情況好時一邊忍受身體上的痛苦一邊為病人開刀;情況不樂觀時在家寫作也在醫院進出。在他的努力下,讀者得以一窺他一生面對生死課題時的態度與想法,也讓他的精神得以流傳下去。此書在保羅逝世後由妻子替他集結出版。
內容摘錄:
什麼使人類生命有意義?我仍然感到文學對於心智生命提供了最佳敘述,而神經科學則為大腦奠定了最優雅的基本規則。―P.62
我得到多年的訓練,主動跟死亡接觸,跟它近身肉搏,就像雅各跟天使摔角,而且藉著這麼做來直視生命的意義。我們肩起一個沉重不堪的軛,一個人生責任的軛。病人的生命與身分認同也許握在我們手中,然而死亡永遠是贏家。就算你完美無缺,世界卻否。秘訣是,明白發牌者已經決定你會輸,你的雙手、你的判斷會失誤,不過你仍然繼續奮鬥,設法為了你的病人而贏。你永遠無法觸及完美,但是你可以相信那條漸近線,你會永不止息地朝它努力。―P.154
醫師的職責不是峻拒死亡,也不是使病人回復舊有生命,而是敞開雙臂擁抱生命已經分崩離析的病人及家屬,而且努力使他們重新站起來去面對、去弄清楚他們本身存在的意義。―P.209
讀後心得:
我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時,就沉浸於故事的情節中,透過這位神經外科醫師保羅流暢的文筆,不知不覺地就啃食完了這本書。第一次讀完它,我驚異於作者對於生死課題與面對癌症和死亡的心路歷程如此真實的描寫,使我動容,書中還包含許多值得深刻思考的議題,所以過幾日,我再拜讀了一次,這次我小心翼翼地隨著醫師的腳步,跟著他筆下的文字一起細細體會他從身為醫師到病人的心情轉變,作者在書中也帶著我們思考人們這一生所存在於世上的意義。
在書中,有兩段話特別引起我的思考。第一段話是保羅在確診後癌症醫師艾瑪說的:「你必須想清楚什麼對你最重要?這件事是不是你想做的事情?」因為生命都是有限的,尤其是保羅,他不知道以他現在的狀況,到底還能夠活多長時間(雖然有存活曲線的預測,但這只是機率推斷,艾瑪也沒有告訴他),也許一星期?一個月?還是一年?沒有人知道。所以這時候他需要明白自己內心是想要回去醫師崗位繼續執手術刀,還是提早進入原先規劃退休後才開始的作家身分,抑或是生個小孩……,每個決定取決於各選項對他目前所剩時間的重要性,換作是不同人,也可能出現不同抉擇,端看個人意志的決定。第二段話是保羅對病人所說:「我們一同在這裡,這是渡河的方法,我承諾,將盡我所能,帶領你到對岸。」短短數語道出醫護人員的共同心聲,醫師和病人在同一陣線上對抗病痛,即使有些情況醫師無法向病人保證醫治後的結果,但他們保證會竭盡全力。保羅在書中勾勒出包括作者自己在內多位醫師在開刀時盡心盡力的身影,即使知道結果也許會不如預期,但他們拚盡全力為病人付出的敬業態度,值得我們感佩。
在保羅的生命裡,他的家人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和身為內科醫師的妻子露西深愛著彼此,即使兩人曾因龐大的工作壓力帶來婚姻上的緊張關係,但是保羅確診癌症後,他們敞開心胸對彼此吐露心聲,且並肩面對和討論後續的所有事情,尤其在保羅為了保障露西往後的幸福對她說以後一定要再婚 ; 還有保羅生病之後,妻子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以及追蹤留意他的各種病兆,以確保他人生最後一段時間的生活品質,透過這些細節可看出他們多麼在乎著彼此。雙方的父母也在兩人做決定時給予全力的支持,在他們需要時提供心靈慰藉,保羅生命的最後八個月女兒來到了這個世界,雙方父母也在需要幫忙看顧保羅和幼兒時助露西一臂之力,在保羅最後的幾個月裡,和家人在一起生活地平靜愉快,也讓他在最終選擇以不插管的安寧療法,在家人的環繞下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我們可以發現,在保羅的一生中,他一直在探討生死的意義,他不斷探問自己:怎樣才是真正的活著?在他讀完文學決定繼續攻讀醫學,是為了更貼近人類的生命 ; 選擇神經外科,則是為了研究人類的心智和大腦之間的關係。他也在書中寫道,替病人開刀時曾經幾度和死亡打過照面,但是當自己站在死亡的交叉口時,他才真正明白死亡接近時的心情,是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無法體會的。他從初出茅廬的年輕醫學生,一切照單行事,到後來成為老練的醫師,不只透過醫術醫治病人,也透過語言開導病人、從心靈層面幫助病人,直至最後自己脫下白袍,成為別人的病人,他的位置完全不同了,而且死亡就環繞在身邊……,他必須學習放下醫師的身分,相信自己的醫師。在遇見死亡時,保羅直視它、坦然面對它,並且忠實地記錄它。
由衷地感佩保羅醫生在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後一哩路時, 費心費力地以文字將其燦爛的一生真實完整地記錄下來,引領著身為讀者的我們思考生命的價值,體會生命的重量與珍貴。保羅醫師,您的書就好比您生命的延續,堅毅且富含力量的故事,往後也會繼續影響與觸動更多人。容我向您的生命故事,至上最深的敬意 !
議題:
身為外科醫師的保羅,也道出這份工作的辛勞之處――他每天六點到醫院,連周末也無法休假,成堆的文件等待整理,例行巡視確認幾十個病人的情況,幾床的手術要開(一床刀就是動輒幾小時的工程)……,甚至門診專科醫師不時要輪值住院部門的事務,令原先早已塞滿行程的一天再多添幾個小時的工作。可想而知三餐每每在工作間的一點點空檔以速食果腹,進食時間更是不穩定。保羅的同學中,不少人在畢業後,選擇了其他高收入低壓力的專科,工作時間也較人性化。但這跟保羅所認知的「醫學」背道而馳,醫護人員是以替大眾服務為宗旨,他無法認同如此自我中心的想法,所以堅持理想選擇了外科的工作。
在台灣,情況也是如此,近年來醫學美容診所一家家地開,而多數醫院則面臨醫療人員不足的窘況,他們多半超時工作,在身心俱疲情況下,還是必須加班、犧牲休假。我的親戚中有人是醫院裡的醫師,經常看到他在連續假期還早出晚歸,聽他說起醫院面臨的問題,隱藏在他無奈的苦笑背後,是整個台灣醫療系統的隱憂。
我有時會想,保羅在年紀輕輕的三十五歲就得到癌症(在這個年紀得到癌症的機率只有百分之零點一二),會不會也跟他辛苦又高壓的工作環境有關?如此長期睡眠不足、飲食不正常,很快地身體將勢必難以負荷。雖然我們無力改變這龐大的醫療體系,但我在此向所有辛苦工作,為民付出的醫療人員表達感謝與致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