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寫作業的時間變長了,除了讀懂繞口的數學題目外,
還有「比大小」和「連連看」,這些題目可一點都不有趣,
需要清楚的邏輯思考來幫助解題。
兩個孩子剛開始看到加、減、乘、除混合式和題型,都是一知半解,例如琳琳起先寫上「大於」的答案,發現答案錯了,直接訂正為「小於」,我告訴她:小姐,這題的答案恰好是「等於」,怎麼可以這樣草率行事呢?我終於按捺不住,決定仔細研究這部編版的數學課本,但課本內只有基本運算和幾段基本準則:
當算式只有加減號時,算式要從左算到右。
但是,當算式同時有加減號以及乘除號時,要先算乘除再算加減。
如果算式中有括號時,括號中的式子要先算。
加減算式中,如果括號在最左邊,有沒有括號,答案都一樣。
乘除算式中,如果括號在最左邊,有沒有括號,答案都一樣。
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孩子的吸收理解和課後的反覆練習,三者交相建立思考的邏輯。「不要計算」是第一個原則,跟孩子解釋「大於」、「小於」或「等於」的原因,想通了,讓孩子自己說出寫上答案的原因,剛開始只見嘟嘟看似在發呆(他說他在思考),時間花的不比真正計算答案的方式少,但慢慢地抓到思考的脈絡,答題正確率大大的提高,對學習的信心度也墊高不少。
計算錯誤、抄錯數字等失誤是孩子細心度的表現,我很重視孩子在每個階段的學習是否能真正了解其意,親師的合作才能確保學習的完整。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