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閱讀#2:我父親 ~ 自己選擇「要或不要」的自由(111.2.10)

放寒假時兒子從學校借回一疊書,我挑了蔡詩萍我父親來讀。

翻開書的第一頁,是作者女兒的書法我父親,剛勁有力的字,

頗能和作者最近在臉書稱父親為硬漢互相呼應。


湖北青年孤身一人隨國民黨軍來台,遇上桃園中壢的客家妹。兩人相差十二歲,語言隔閡,年齡差距,承載的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然而,她愛上了他,他決心要娶她!他倆於是在台灣這座亞熱帶島嶼共譜家庭新篇。――內容簡介

故事從八二三炮戰開始講起,那時作者五個多月大,正被現年九十五歲的父親抱在懷裡躲砲擊,兩人摔進水溝裡,此役讓父親的額頭留下一道疤痕。

接著以輕鬆的筆調寫著當年三十歲的父親如何把妹,那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十八歲客家妹,正是作者的母親。他的父親不甩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訓示,與他的母親共結連理,在眷村裡建立起六個人的家庭。

作者說:「我父親老了。老是一種滲漏狀態。被日日夜夜,慢慢滲透。時間不是跳躍式的,而是不斷的流轉,我們都不是突然變老的。作者的父親母親和所有的人一樣,都曾經有過那麼年輕的歲月,讓我們輕盈地讀著其中的片段,即便是青竹絲盤據客廳門邊的緊張,或父親與同鄉伯伯對坐飲酒思鄉的幽微,都成為生活裡的見證。

父親只是一個大兵,作者說。雖然不是檯面上的大人物,仍是大時代裡的一員。我想有個作家兒子是很值得驕傲的,他會寫下台灣移民史的小注腳大連結,讓我們對那個隨部隊遷移到台灣的群像多一點理解。隨著眷村的拆除改建,或許將來眷村會成為一個沒有實體存在的名詞,但是作者留下了一段故事。

「時代的大環境,是個人無法抗拒的;可是,個人卻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替自己選擇某種『要或不要』的自由。」――蔡詩萍

對於作者的父親,來到台灣不是他自主的選擇,但是如書中所言,他選擇了婚姻落腳在金門新村養兒育女,他的選擇讓我們看到一個小人物的大時代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