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徐明松先生導覽的建築行動走讀,參觀幾幢王大閎建築師的作品,
包括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第九女生宿舍、化工館、慶齡工業研究中心,
在地質館前結束解說。跟著大師走上一回,增長許多知識。
透過活動的申請才得以進入女九舍(1966 年),清水磚與斬石子構成的一字型立面依舊完好,老師特別介紹雨遮及女兒牆等細節。
女九舍與慶齡工業研究中心(1977 年)的樓梯都有一個特色,兩側樓梯與牆壁間有一段留白,不會占滿整個平面的面寬,因此上下樓梯之間增加了一點樂趣,透過窗格更可以與外界連結。
老師半開玩笑地說一個學建築的人,如果可以在台大校園裡分辨出 『王大閎的建築』和『非王大閎的建築』,才有資格開始做設計。照片是生化所(1974 年)的一期設計與二期增建的交界處,構件分明是王大閎建築師的特色,老師教我們從欄杆、梁柱等細節來判斷。
以化工館立面所用的十三溝面磚、前庭的弧拱設計,作為解釋洗石子、清水磚與細膩切割間的交互運用,剛好對面有另一幢建物可供對比,讓人聽了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建築有這麼多細節可研究啊。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1961 年),以摺板隱喻傳統屋頂起翹,倒傘的結構讓建物跳脫方正的框架,內部空間雖運用合院的概念,但可惜後來被加蓋玻璃帷幕以防雨水。
王大閎建築師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非國父紀念館莫屬,今天走讀的幾幢校舍,生化所和慶齡工業研究中心(本張照片)在立面上都有水平元素,加上女九舍和地質館等建物的雨遮設計,雖然內部設計有許多細節,但仍讓我覺得他的作品有一種厚重感。
可以解說的細節太多,三小時只能走讀幾幢建物,不過這可當成閱讀王大閎建築師作品的起點,收穫很多。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