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何學習(107.8.10)

兒子接受我的建議參加一個很特別的國高中學習團體,

從老師擅長的大腦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出發,

期望帶領同學採用有效的方式學習。

 

上課的方式除了知識的講解,更重要的是實際的演練和學習經驗分享。每個人可以腦神經科學的事實為基礎,說明為何出現學習的困難,並透過討論互相提供對策。此次採取小班制,希望有足夠時間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思考模式,並且彼此觀摩。

第一次上課的重點是從大腦的特性重新認識學習

由於是老師和同學們第一次見面,自我介紹後老師請同學分享自己最喜歡的科目和最不擅長的科目,這也是個暖身的過程。有時國中的同學說出自己的困擾,老師會請高中的大哥哥分享自己過來人的經驗,在某個階段,學長姐的話對學弟妹總是比父母親的還受用。

老師以《大腦喜歡這樣學》為本設計投影片和教學的內容,還有她多年在腦神經方面的持續研究心得。

例如書中第一部分提到學習與大腦的關係,有一個『為大腦暖機』的概念。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在精讀內文之前先花幾分鐘快速瀏覽內容,可以幫助整理頭緒。就好像在神經網路中建立一些小小的掛鈎,再把思維分門別類掛上去,可以幫助人更快理解書中的概念。

二十一世紀初,腦神經科學家終於理解大腦在『專注模式 focused mode』『發散模式 diffuse mode』兩種不同神經網路間的切換,而這兩種模式對學習有重大的意義。『專注模式』是學習時不可或缺的模式,但是也完全無法忽略『發散模式』。因為發散式思考帶來的頓悟,往往是從先前用專注模式思考所得到的初步認識而湧現的。老師特別提到『3B』:Bed,Bus,Bath。阿基米德在洗澡時想出判別「真假皇冠」方法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實這是一場實驗課程,老師不認識這些同學,不確定兩小時中會發生什麼事?她自己覺得是很大的考驗。但以我對老師的信任和了解,要帶領這幾個小毛頭不是難事,不用『掌控』來形容,過程中似乎因著團體的流動而帶領,反而比制式的上課好。每個人的學習都有他的優勢與盲點,藉由小團體的互動與主動分享的前提,同時可以學到來自老師、同學們的想法。

坊間教學習的書籍太多,但每本能取用的似乎都只是一部份,透過討論能夠見賢思齊或見不賢而內自省,好像有點為自己量身訂做的感覺。每個人背後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思維,不是硬塞給他們什麼?而是藉由討論刺激每個人去思考與整合。

這一點我是完全同意的,兒子和女兒的思維非常不同,琳琳的學習方式與我相近,但對兒子,我現在已能從『想改變他的思維』改為『接受並優化他的思維』。因為我認為每棵樹都會長成他自己想要長的樣子,即便用鐵絲去彎他,那也只是暫時,你無法彎他一輩子。

這是我這幾年非常深刻的體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腦喜歡這樣學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