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貫徹(107.2.2)
和朋友們有一段關於「掃地」的對話,她說兒子在學校樂於掃地也做得不錯,
但在家裡鮮少幫忙家務,必須一直催促,朋友B 認為是我們在家縱容孩子吧,
朋友A回答:「可是該說的話也都說了呀!只是我沒有堅持。」

我對朋友們談起在親子團裡的觀察,淨灘向來是團裡的年度大事,有些孩子會按部就班地作,四處閒晃的也大有人在,倒是大人們通常比小孩還認真地動手做。

大人因為認同這個活動才會帶孩子同來,但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好好地撿垃圾呢?

回家後問兩個孩子對這件事的看法,兒子的觀點是『動機論』。在學校裡,打掃工作是分配好的,而且做得不好還會被老師處罰,因此有必須做的『動機』。但是淨灘是自主性的活動,做與不做,都可以。換句話說,欠缺處罰與獎賞,孩子就失去了做這件事的『動機』。

淨灘是荒野每年九月的重頭戲,我很慶幸兩個孩子都願意實實在在地做。朋友問我原因是什麼呢?她相信其他的家長一定也會叮嚀孩子要一起動手啊!

回想這幾年在親子團的體會,從中年級開始建立秩序與紀律的階段,有時候孩子不遵守團體的規定,但在一旁的父母卻不一定會糾正,或是只做『無效』的糾正 ── 提醒孩子後,如果他們再脫隊,父母不見得會堅持到底。他們可能認為孩子只是活潑,不遵守團體的規則也沒關係。久而久之,脫序的行為越來越嚴重。

我要求兩個孩子『做什麼像什麼』,雖然分享或報告的時段可能是無趣的,仍要好好參與,而不是在一旁玩小遊戲或說話。整個活動過程中,不管是『有聊』或『無聊』都要好好參與,這是基本的態度。

不斷地提醒孩子和『堅持己見』,例如從小告誡只要離開高腳餐椅就停止用餐,所以從不會有端著碗餵飯的機會;讓孩子從小就了解媽媽是說話算話的,他們自然理解必須貫徹媽媽的意志才是省事的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