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歡唱阿卡貝拉(106.6.15)
阿卡貝拉來自於義大利文 A cappella,原意是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合唱。
這可是一種自中世紀以來流傳的美好合唱形式,在文藝復興時代大放異彩,
無論是以人聲純粹讚頌主的宗教歌曲,或描繪風雨聲、動物聲的世俗歌曲,
多聲部的堆疊,讓人聲之間的共鳴與和諧完整地呈現表達。

從寒假音樂營裡的初學,利用麥克風的特殊音效做出爵士鼓的聲音,或是模仿電音樂器的各類音效而跨足搖滾與流行,孩子們無不愛上阿卡貝拉。學校裡也有社團互相鑽研發音技巧,這似乎是青少年間的流行 ── 哼哼唱唱著『蹦茲董茲』。音樂會的壓軸即是將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歡樂頌,利用阿卡貝拉的技巧改編成無伴奏人聲的大合唱,兩、三百名團員一起唱出音符的美妙。

八年,孩子們已經在合唱團裡唱了八年,每個星期五的晚上,無論晴雨,就是去唱歌,特別是這學期,大概有超過一半比例的星期五晚上都在下雨。一次次的公演,從懵懂的小一到肢體、拍子與樂曲漸漸到位的青少年,進步是看得見的。共學的過程也結交來自各個學校的好朋友,看到一有空檔就嘰嘰喳喳的小孩,就知道他們有多少話要說。

指揮老師們有各種帶領的絕活,讀譜、練唱與從細微處不斷的調整,最神奇的事就是讓孩子們在公演時達到最佳的狀態。有句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台下的父母們付出接送的基本功,台上的孩子們在一遍遍的高唱中,學到如何與身邊的伙伴共創和諧的樂音。雖然除了老師要求錄影或拍照作為改善參考依據外,其他時間我不常在教室內,從門外聆聽依然可以感受到樂曲漸趨完整性,不得不佩服老師們的厲害。

有孩子在團裡唱了十二年,高中畢業即將離團,發表感言時,感念多年來父母的辛勤接送、老師的教導,哽咽地說不出話來。誠心一致地做一件事,經過時間的累積,收穫與感動都是看得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