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會 ~ 回應與反應(105.3.7)
老師以「雙空椅子技巧」與「三椅法」來帶領第三章『從逃避到擁抱現實』,
「自我覺察」只是親子相處「臨在當下」的第一步,如何真正回歸到生活中,
仍有許多值得練習的空間,我們常在船長、律師與獨裁者的角色中交替遊走,
但是改變,就有機會變得更好。

「雙空椅子技巧」是使內在想法外顯的方式之一,老師先在教室前方拉出兩張椅子,當事人先坐其中一張,扮演「理想的我」,接著換到另一張椅子扮演「實際的我」,讓當事人自己扮演兩方並持續的對話。

起先大家覺得有點抽象,老師親自上場示範,情境是她對孩子留學國外的焦慮與思考。

實際的我:孩子已經出國一段時間,還沒有找到指導教授,是不是該出手指點他。

理想的我:孩子已經長大了,我應該給他一些時間,不該事事都要插手。

實際的我:我是修改論文的高手,透過我的協助,一定會事半功倍。

理想的我:要對孩子有信心,讓他自我摸索的過程是必要的。

實際的我:國外求學的學費非常高,不該讓他虛耗時間。

理想的我:他與好朋友一起前往就學,當地也有教會裡的協助,應該要相信孩子才對。

不斷的對話,使內在想法被彰顯出來,當事人體驗衝突,並在角色扮演中歸納想法、接納與整合「理想的我」「實際的我」當中的差異,期待解決當中的衝突點。

「三椅法」則是安排三張椅子,第一、二張是「理想的我」「實際的我」,第三張椅子代表同理心,練習這三種方式的交互呈現,可以培養當事人適當地向他人表露自己需求的能力。

實際的我:我的孩子到十二點作業還沒寫完。

同理心:我覺得對孩子的晚睡情況非常的擔憂。

理想的我:我很希望孩子可以早點睡,但是更希望他有自由、快樂的童年。

同理心:聽起來我想給孩子很大的自由度。

讓同理心進出「理想的我」「實際的我」之間,不是指責而是溫柔的同理,「理想的我」「實際的我」有了各退一步的可能,而找到其中的平衡點。

「雙空椅子技巧」大概是我們常會用到的方法,例如想要主導孩子,但另一個聲音卻提醒我們該放手,老是在「理想的我」「實際的我」之間擺盪,這時如果有人傾聽與理解,自然會從對話中找到答案。我認為「三椅法」的難度較高,因為同理心是需要練習的,如果從諮商的角度來看,第三張椅子是否就是諮商師的角色。

另一個練習:
實際的我:快月考了,你怎麼還沒有複習到國文。

同理心:因為愛孩子,所以顯得著急。

理想的我:我應該相信孩子可以掌握他的時間。

同理心:我很感恩,原來孩子的時間安排和我的想法不同。

每個人的「實際的我」「理想的我」有強勢或弱勢的慣性,在這個例子裡,「實際的我」「理想的我」讓步。經過自我覺察與同理心的練習,可以讓兩個我更能獲得共識。


arrow
arrow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