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沒有位子(99.10.11)
琳琳參加學校的課後社團,當天我特地到教室和老師溝通一些事,看到上課前的一些現象,感觸良多。

大約有二十位低年級(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小朋友一起上課,用的是學校特殊課程用的教室,有四張大桌子和圍繞著的一些椅子,老師進教室後就開始和兩三個孩子將四張桌子排在一起,桌子就定位之後椅子還散落在四周。

小朋友們陸續進教室後,有的就坐在已經排好的位子上,椅子還沒被排好的小朋友則提著餐帶、背著書包站著說:「老師,我沒有位子!」,老師迅速地抓起四周散亂的椅子就定位,並招呼小朋友就座。

當時我也嚐試幫老師一點小忙,我還招呼一位我認識而且已經坐定的二年級小朋友:「AA,來幫老師一起排椅子啊!」,這個孩子竟然看著我笑,還拿起水壺喝水,根本沒有要站起來幫忙的意思。

回家後我和琳琳討論當天上課前的狀況,我告訴琳琳當時觀察到的事,並且希望她能夠當個樂於幫忙的小幫手,看到需要幫忙時就主動伸出援手,這樣也會讓自己在團體裡有好人緣。琳琳說:「可是我不知道要做甚麼事啊!」,不過她提到有幫忙一個一年級的妹妹拿椅子,我讚許她的行為,希望將來繼續保持。

從琳琳的回答「我不知道要做甚麼事啊!」得知從孩子的經驗中或許不了解她自己可以做些甚麼,這段日子以來我慢慢地了解 Bubu 老師一直強調希望我們當個「好大人」的含意,在這一期的「親子天下」月刊中,Bubu 老師的「藏在鍋底的功課」文章裡開宗明義就提到:「 我一向不主張用抽象的詞彙及不斷耳提面命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比如說,嘴巴說著「動作快一點」,一定比不上直接提供「如何做才能快一點」的方法。要小小孩懂得分享與合作,唯有在情境中透過經驗點明,才能幫助他真切的認識。」


這位社團的老師是外聘的老師,當天我看她和孩子們一起進教室,放下教材馬上開始動手調整桌椅,低年級的小朋友雖然很小還是可以動手幫忙,老師只一心想趕快搬好桌椅好開始上課,沒有開口請小朋友們一起來幫忙,如果從當一個「好大人」的觀點來看,她應該開口邀請小朋友一起來動手(經驗點明),除了可以縮短時間,更可以給小朋友們一個合力完成工作的示範(幫助他真切的認識),而不是只站在一旁說:「老師,我沒有位子!」。

這只是一件小事嗎?

等待別人服務主動服務別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從小我們會為孩子作所有的事,餵他吃飯幫他穿衣,在月刊的另一篇文章「啟動 "我可以" 的引擎」中提到:「每個獨特的孩子都有不可抗拒的趨力,想要 "做",渴望"完成"。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也該適度地引導,給孩子機會和時間學習自己穿衣和吃飯,拿畫筆或是做家事,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具體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別人也信賴他。」

李坤珊老師還提到「習得的無助」,指在不信任、成人事必躬親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容易從很小開始就養成以放棄的習慣和態度來面對挫折,對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也會降低。

常聽成人說:「他長大就會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成人的不信任不但減低了孩子手眼協調的精進機會,也剝奪了孩子從經驗中鍛鍊接納挫折、再站起來的受挫力。


這一期親子天下的主題是挫折忍受力:教出勇敢堅強不怕輸的小孩,因為每個孩子都是這麼獨特,狀況也是千百種,其實我們很難找到完整的教戰守則,但是細讀 Bubu 老師和李坤珊老師的文章,放手讓孩子能夠自己動手做應該是最基本的原則,另外這也需要許許多多的「好大人」一起來護持,我相信那些說沒有位子的孩子經過「好大人」的帶領後,他們也會領略到合作和動手作的好處,動手作的行為也會讓我們遇到挫折時產生更多的力量。


***** 本文於「親子天下網站」同步發表: 親子天下/父母部落格共和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